青界岭高岭土的发现
青界岭高岭土矿区位于隆回县白马山花岗岩的西部边缘,属于燕山期早期第一次侵入的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主要矿物成份有长石、石英、黑云母、电气石等,由于地质作用,被析离出少量的2—20cm的球状斜长花岗岩体,伟晶岩脉、长石脉等填充在后期节理裂隙中,其中球状斜长花岗岩(我厂取名为青界岩),为高岭土矿的母岩,大部分被风化后成为高岭土。其地理位置处于湖南雪峰山区溆浦、黔阳、怀化三县交界处的青界岭岭上,系斜长伟晶花岗岩风化残余物,称为原生高岭土矿,它呈不规则的漏斗状侵入状,上大下小,直径85米,面积5900m2,产状陡立,矿体边缘呈75—85度向下倾斜,约100米深处脉尖。在六、七十年代初期省建设局地质队曾先后两次对该矿进行了较面全的地质勘探,提交出G1+C2级高岭土储量约四十余万吨,其中G1级高岭土储量为9.7万吨,长石远景储量16万吨,而大球泥储量约占5%。我厂探矿人员也曾多次在附近山脉探找到一些小脉,仅朱家山发现70cm厚的矿脉,曾被新湘瓷厂采掘几十吨中球高岭土运回该厂使用,但质量较差。
青界岭高岭土矿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早在解放初期,安江纺织厂一位从事机械工作的段工程师毕业于醴陵第一窑业学校,他是新化人,每年回家要过青界岭,有次发现一位农民担着像酒曲(白色圆形状)一样的东西从荒山坡走来,在乘凉之机,段工问其情况,原来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妄图攻战雪峰山捣我芷江机场,为了抗击日军,国民党部队在这里沿着山顶修筑了工事和战壕,这圆形颗粒的东西就被大量挖掘露出了地面。其实在更早的饥荒年代就有饥民来此挖运,先将淘洗好的白色泥浆与野菜拌和煮熟后用来充饥填饱肚子,当地人称它为岩粑(也叫观音土)。当时段工请那位农民带到山顶现场观察,发现大量的白色球状粘土散落在杂草丛中,凭着他掌握的知识,确认是制瓷的好原料,但像这种球状粘土还是第一次见到,于是他高兴地取好样品带回了安江。
大球泥
1954年,洪江瓷厂建成后,段工就带着样品到洪江瓷厂试烧,像这种高岭土无法在阶级窑烧结的,便建议我厂作为垫饼和匣砵涂料利用,解决了粘匣粘饼的难题。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负责配方的陈名国师傅请当地农民从矿山将原料用肩挑到大坪再用马车运到我厂。
1958年各地大办钢铁,洪江工业局立即组建化验室支援钢铁上马,我和向子良同志一起从部队复员到洪江瓷厂(当时将化验室办到这里)。化验室建成后,段工又来我厂询问高岭土试用情况,并到化验室畅谈了发现此矿的全过程。我和探矿组的同志立即奔赴雪峰山,在青界岭上寻找该矿,当时只发现几处挖掘的小洞和大量露在坡上的青界岩,通过全面取样化验后,厂部立即组建以邓敏才同志为首的黄茅园高岭土矿开矿班子,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决定采用露天阶梯式人工开采方法进行开采,并组织民工将原料担运到黄茅园泥库,再用汽车运至洪江瓷厂。开采时大球泥是成窝状的像鸡下蛋孵鸡仔一样,一层一层很壮观,球泥一般的直径在10-25公分,最大的也有篮球大,雪白的很耀眼。由于采掘量逐步增大(最多月产量两百多吨)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便完成了从湾溪乡上矿山的公路运输线的修建,不仅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也保障了工厂的需要。但是,最终因为大球泥和其他高岭土储量较少,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被开采完了。(大球泥:www.daqiuni.com)